(藝術香港訊)藝倡畫廊為中國水墨畫家張健君和美國多媒體藝術家芭芭拉.愛德斯坦(Barbara Edelstein)舉辦首次聯展。兩位皆喜好自然,作品中蘊含藝術家對園林、山水、自然的深切領悟,比起寫實的景觀,他們更追求大自然背後洋溢的生機與意境。展覽中展出張氏利用水墨繪畫「第一滴水系列」與「托雨系列」等作品,亦有雕塑創作;芭芭拉則以探索樹葉的結構和形式為命題,展出多個攝影和雕塑作品。二人作品並置在同一空間,彷彿在進行一場詩性的對話,為空間捎來空靈靜美的氛圍,誘發出更多對生命與自然的想像。
張健君和芭芭拉.愛德斯坦(Barbara Edelstein)
張氏與藝倡畫廊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。1987年,當時主持藝倡畫廊的金董建平女士在香港藝術中心策劃了「上海繪畫——蛻變中的中國藝術」的群展, 其中展出了他數件大型抽象藝術作品,當中包括油畫《人類與他們的鐘》,自那次起便開始了兩方的合作,包括去年首屆亞洲文化協會會友展覽中展出的「墨元」系列,以及今次與其妻子芭芭拉的聯展。藝倡畫廊長期以來都非常重視新水墨藝術的推廣,而實驗水墨藝術與張健君的作品風格亦十分契合,因此促成長久以來友好的合作關係。
《第一滴水系列 2020#2》 120×80cm 布上宣紙、墨、油彩、塑膠彩 2020年 張健君
創作方式與主題不謀而合:水墨中的生命與自然
不論張健君還是芭芭拉,他們兩夫妻對於創作的選題亦有共通性──以自然元素入畫,並以水墨作為主要的媒介。張的作品以「雨」、「水」作主題,於他而言,「水」一直浸漫在他的創作觀念中。他認為水的流動性以及形成的過程,都具有形而上的概念,並帶有現實的視覺轉換經驗。這些聽起來較為抽象及玄思的概念,為創作帶來更多無限的想像與可能。水是渺小的,而雨相對巨大,他形容自己的作品就是遊走於兩個極端之間。「第一滴水」象徵著生命之源,填補了生命空虛的本質,因此他希望透過創作去捕捉水那種永恆的特質,為觀眾帶來巨大形而上學現象和微小雨滴的綜合欣賞。
《自在.自然系列:荷葉》170×308cm 水彩紙上墨、攝影 2018年 芭芭拉.愛德斯坦
芭芭拉在好萊塢丘陵上的社區裏長大,那時周圍有許多原始的野生動植物,是她幼時的遊樂場,正因成長環境的影響,使她更關注大自然。而對於芭芭拉,她更喜愛用樹葉來展現生命的可能性。在觀察葉子時,她會想到會這片葉子體現了樹,樹體現了森林,而森林覆蓋了世界。 通過使用葉子,她專注於這個縮影,透過葉子看到了整個世界。通過在同一藝術品中使用來自世界各地的樹葉,她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環繞了世界,彷如將所有人和所有事物融合在一起。她表示葉子容易識別,但具有不同的形狀變化,她積極使用不同媒介表現「葉」,用以證明「葉子」(世界)可以有無限變化。芭芭拉稱:「我希望通過對現實的無限想像,將觀眾與這個世界聯繫起來。」
《自在.自然系列2&10》76× 56cm × 2 水彩紙上墨、攝影 2013年&2019年 芭芭拉.愛德斯坦
兩人都被水墨呈現出來的效果吸引,因而使用它作為主要創作媒介。張認為:「水墨中的黑、白,或者簡單的色系構成,抽離了對自然界表象的一種依賴及羈絆。所有這些都會使我自然而然地著迷於水墨方式,一種有別於傳統水墨畫,專屬於我的水墨方式。」被問及其概念性較重的作品是否算是在傳統水墨作品上另闢蹊徑時,他說:「傳統中國水墨藝術凸顯出一種文人的隱逸心境,『山水園林』是這一理想家園的載體。在我的藝術創作中並不會受限於此,而是強化了由我個人獨特的生活遊歷所形成的觀念,從而帶來的一種方式,因而這也是有意識的,自然而然的另闢蹊徑吧。」
《流水系列2019#1》178× 94cm 布上宣紙、墨、油彩、塑膠彩 2019年 張健君
而在西方環境長大的芭芭拉一直將墨水用作繪畫介質,而非使用木炭或其他材質。在環太平洋地區長大的她,亦深受亞洲藝術文化的影響。之前在博物館和美術館,她與她的藝術家朋友都會仔細觀察亞洲的藝術品。如今來到中國,欣賞水墨畫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享受,而水墨的魅力亦使她一直在這創作形式上探索更多可能,「我正在創造一種使用水墨的新方法,希望將水墨藝術發展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」
《第一滴水系列2015-2020#1》 100.5 × 72.5cm 紙上塑膠彩、版畫油墨 2015年至2019年 張健君
作品中的哲學思想
正如老子所論述的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人應先順應天地之道,才能順應自然之道。深受道家學說與禪宗思想啟發的張氏夫婦深諳這個道理,並一直積極將其悟道融入到藝術創作中。張認為:「這種東方式的覺悟給予我的是在藝術創作中一種體驗上的對應,而不是學術知識上的新發現。趨近本源,因而感覺到單純,簡單。」中國古典美學提倡以「真」為根本,亦強調客觀物象之「 真 」 。 正 如 古代文人總愛「守拙歸園田」,這是一種回歸到自我的先天本性,返璞歸真,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對自然的召喚,當中能引發出更多對生命的反思。在過往的訪談中,他一直強調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,並分享不少道家思想如何影響他觀察事物的觀感與視野。「四十年前讀老子及莊子,由此我看見了太陽,月亮,混沌;繼而閱懷素、張旭的墨帖,感受了自然界之韻律,見識了人的張力;寫良寬的字,看James Turrell的作品,令我真切的體會了人與大自然對位時的那種謙卑,明瞭了所謂的『四兩撥千金』」。對他來說,創作就是單純的觀想,簡單的呈現。從他的抽象水墨作品中,我們就能從其極簡的構圖中,看到變化萬千的世界。就像水滴般,它並非只是靜態的存在,而是運轉不息,孕育出天地萬物。
《墨石系列》 102 × 56 × 39cm 墨 2019年 張健君
《光芒中的葉》 矽膠&不鏽鋼 2016年 芭芭拉.愛德斯坦
對不少人來說,中國道家學說的哲學觀也艱澀難明,然而沒想到一直生活在西方的芭芭拉卻從小接觸禪宗佛教。受到家人的影響,在她十多歲的時候,就讀過老子和佛教哲學,並開始接觸禪修。她在學習的過程中亦同時實踐這些道理,希望將行為與意識融為一體,並且將行動變得無意識。她會使用一種特定的物料與形式去創作,直到自己的意識形態與之相契合,這樣就可以絕對直接地通過作品表達所思所想。莊子曰:「天地與我並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,提出人與自然諧和共存的哲理原則。而道家中有關「天人合一」的思想亦一直影響她的生活與創作。「在我的藝術中,可以讓人們觀察這個世界,那麼也許人類會意識到我們其實是自然的一部分,而非我們所想般兩者有距離,從而造成對地球的破壞。」她的作品寄情於自然,與其說想表達大自然之於人類的意義,她更希望讓人意識到人與大自然其實是一體的關係。美國藝評人及作家Gloria Orenstein曾經這樣點評芭芭拉的作品:「她的作品就像大自然用其獨特的語言向觀者編寫一首優美的詩歌。」對於創作的期盼,她說:「我覺得生活中存在著一種魔力,我想在我的作品中傳達出這種對世界的奇想。」
生活如同遊歷 將其融入創作
張健君在1989年移居美國,中西兩地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為他呈現了更寬廣的世界觀。自那時開始,他的創作就由平面延伸到了空間。主要關注存在、時間、空間和轉化的主題,及它們對個人和文化的影響。「『時間』、『空間』在我過往的作品中都是一個主題,後來,它們漸漸融合成為了我作品中的一個『材料』元素。」張氏現時為上海紐約大學藝術教授,被問到平時如何分配教學與創作的時間,他笑言:「會很忙,但好在我仍精力充沛。當然,我會在教學中把我的創作經驗成果分享給我的學生。」
《自在.自然系列 3 & 13》76 × 56cm × 2 水彩紙上墨、攝影 2015年&2019年 芭芭拉.愛德斯坦
《拓雨系列 2020 #1》 80×120cm布上宣紙、墨、油彩、塑膠彩 2020年 張健君
《自在.自然系列 6 &11》 76 × 56cm × 2 水彩紙上墨、攝影 2013年&2020年 芭芭拉.愛德斯坦
張氏夫婦現在會遊走於上海、紐約兩地之間,對於芭芭拉來說,作為一名藝術家,她會對所處的環境保持開放的心態,並相信不論在一個地方居住還是旅行,都會為生活帶來新的視野和體驗。平時除了會逛逛美術館外,她對如何在生活中獲取靈感亦有一番獨特的見解。無論在任何一個城市生活,她也會觀察大自然的環境。「在現場欣賞,可以看到當地的自然和植物生命。保持安靜,打開我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自然的生命力,聆聽這個地方給我的印象。當我腦海中出現最突出的部分,我會通過對這個事物給我的第一印象和感受,把它轉化為創作靈感。」而她和丈夫會將他們各自對生活的感受與觀點融入到藝術探索中,同時對新事物保持開放,這些都使他們的生活更豐富。對他們而言,生活如同遊歷。不過可能正是有求新的心態,才會讓他們獲得更多創作靈感。
張健君和芭芭拉.愛德斯坦(Barbara Edelstein)
延展夫妻間的美學對話
縱然二人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,但正如芭芭拉所言,他們不論作為人或藝術家,都是相連的。「我們有相似的審美意識,所以我們都以相同的藝術語言溝通。」芭芭拉說現在他們分享同一個工作室,二人會就彼此的藝術交流意見與心得,討論作品過程中亦會向對方提出建議。「我們的創作有所不同,但我們在審美上彼此信任,並且共同完成了許多合作作品。這次聯展於我而言,就是我們進行美學對話的另一個空間。」而張健君亦認為他們的作品共同呈現在一個展覽空間中是相得益彰,因為雙方在自然觀的理念上,有著有諸多的相同性。談及作品的獨特性時,他表示:「芭芭拉的作品呈現了『一葉知秋』般的一種由微觀進入整體的詩意化方式,而我的作品更多是以宏觀視角呈現的一種微觀,一種由形而上轉換而成的微觀具象。」二人作品利用多樣式的媒介創作,帶來非同凡響的藝術表現力,蘊含的哲學思辯更令這次展覽呈現一種東方的文化意蘊。張說:「有關我們這次聯展的意義,或許可以呈現我們在東西方人種區別之外,也還有人性上的相同。」
(來源藝術香港網)